2008年2月3日

阿鈍談普拉斯--轉載

望著雪覆的黑洞,
她心裡有個聲音叫著「我在,我在,我在。」

文字 阿 鈍

曾經獲獎無數、榮耀滿身的女詩人普拉絲(Sylvia Plath)只活了 30 歲。1963 年 2 月 11 日那天早上,她準備好小孩的早餐,留了張紙條給褓姆,然後打開瓦斯。在這之前的六個星期中,她拼命寫詩,為了掙錢,也為了趕時間,而最後這些詩成為她最重要的傑作。死前 1 月,她以 Victoria Lucas 之名匿名出版自傳體小說《瓶中美人》(The Bell Jar,又譯《鐘形罩》)。小說裡的死亡告白正與她的詩相互為證。

由於自傳性質濃厚,普拉絲的小說寫實得平鋪直敘,多數的想像又都在明喻的方式下表達,乍看之下,故事和文字的張力頗為平凡無奇,與詩裡橫溢奔馳的文思與情感絕不相同。然而,當仔細從字裡行間去深究普拉絲其人,讀者當發現整本書並不只是記載一個大四女生的人際與感情困擾,它仍是一本負載著大量訊息的小說,寫實之中攙雜了更多的虛構;寫實的部分是普拉絲的痛苦,虛構的部分則是她試圖避過這痛苦的掙扎想像。故事裡描寫主角艾瑟之所以陷入自苦的鐘形罩,起始於她申請一個暑期寫作課被拒而備感挫折;但讀者也會發現,這委實不是個充份的理由,因為普拉絲的靈魂本來就不是皮蘭德婁筆下的人間喜劇。

普拉絲的故事從美國一起電刑開始:羅森伯夫婦被控為蘇聯從事間諜活動,1953 年夏天被處以電刑,整個紐約到處瀰漫死亡的氣息,當時才出頭的才女普拉絲認為這檔事本來跟她無關,但仍忍不住胡思亂想:「電流沿著神經把人活活燒死,到底是什麼滋味。」事實上她所謂的「胡思亂想」,並不盡然。

死亡的氣味早在普拉絲 8 歲喪父之時就開始跟隨著她的生命漫流,像電氣一般。在普拉絲的電流裡有某種對父親的記憶,也是這些電流讓普拉絲一次又一次以身體也以書寫走向死亡。小說裡的才女艾瑟在申請寫作課被拒後開始出現嚴重的憂鬱,連續數週無法入睡,無法讀書、無法寫字,滿腦子只有死亡的念頭。於是她被送去精神科醫師的診所,躺上電療病床。普拉絲回顧了電療的過程:

郭頓大夫在我頭部兩側各安上一片金屬板,用皮帶扣住,束緊了我的前額,又給我一根電線,讓我咬住。
我閉上眼睛。
寂靜了片刻,就像倒抽了一口氣。
然後有個東西俯身下身來,抓住我,搖得我像是世界末日到了。唉唷──唉唷──唉唷──,尖叫聲穿過藍光嗶啪作響的空氣,每一閃,就帶來一陣巨震,對我當頭痛擊,我覺得全身骨頭都快要斷了,像植物被劈開,樹汁汩汩流失殆盡。
我到底犯了什麼大罪?
(鄭至慧譯)

肉體上的劇痛顯示這是一次沒有麻醉情況下的治療。在此,我想措意的並不是麻醉的問題;也不在於對於病患而言,這樣的電擊治療是不是像傅柯所說的那般,是一種社會性意義下為達統治目的而行的懲罰;我更不想問她對社會有何控訴。我的問題毋寧是:普拉絲領受到的罪和酷刑究竟何所指?電擊治療之後,她想起某次在父親的書房裡挪動一座「遺物」之一的金屬立燈時曾遭電擊的經驗:

有個東西從燈裡跳出來,帶著藍色閃光,把我搖得牙齒咯咯作響。我想放手,但黏住了,我尖叫,或者該說有尖叫從喉嚨上被撕了下來,因為我認不出那個聲音,只聽到它在空中飄揚顫抖,像出自被暴力驅離肉體的靈魂。(鄭至慧譯)

對於長年繫念父親之死的普拉絲來說,這一段想放手卻不得的描述與其說是眼見的物理現象,倒不如說是某種心象的幻化。普拉絲一路想擺脫亡父陰影的糾纏,卻始終無力甩開,讀者讀她的詩集時,更能感到父親的電流如何攫住了她的詩句。例如在〈The Hanging Man〉一詩中,普拉絲再現電擊的威力,短短的六句,兩兩併列,顯示著在極度的形式壓抑中,電流快速地牽引飽脹的意象,並以最強的能量並引爆宗教、時間、生命、和肉體的痛楚。尤其在第三及第四行:

The nights snapped out of sight like a lizard's eyelid: / A world of bald white days in a shadeless socket."

她把一隻蜥蜴眼睛的眨動和牠以舌頭快速吞食蟲子的動作融成一氣,所見與所不見的世界互相轉換,比喻死生之速以及目睹生死之恐怖如遭電擊。"socket"一字有插座和眼窩的雙關,應該是個精確選擇過的字。如中譯為眼窩之後,雖然能對得上"eyelid",也能說明"shadeless",但有關電流的那層意思又失落了。這是兩難之處。在不可譯解的情況下,我勉強試譯如下:

近髮根之處某個神祇抓住了我。
在他的藍色電壓之下,我嘶嘶作響,像個荒野的先知。
眼瞼一瞬,蜥蜴攫食了夜晚,
沒有陰影的眼窩裡,白日乾禿。
貪婪的乏味將我釘在這樹上。
如果他是我,他會如我一般作為。

在這裡,死亡是個被聖化、剝除了意義的神。對於普拉絲來說,如神的父親已死,世界的意義便崩解殆盡,她的痛苦在於緊緊抓住那通了電的過往而不能釋放。20 年之間,普拉絲的愛恨交集,矛盾積累,在最著名的〈Daddy〉一詩中,對父親的繫念遂化為一隻黑色皮鞋,為建造集中營的納粹;而小女兒則是在這隻鞋子裡僅能呼吸、打噴嚏,一住 30 年的蒼白的腳;為被迫害而無告的猶太人。為此,普拉絲自白她 20 歲時就試圖自殺,「想回到,回到,回到你的身邊。」也正因為如此,普拉絲甚至呼喊著要宰殺她的父親。但普拉絲根本來不及斬除那困擾她的痛苦根源。

在苦苦被死亡夢魘追趕的情況下,普拉絲可能試著尋求某種移轉。小說裡,艾瑟在電擊的恐懼之後乖乖回到現實人生,但反叛的念頭卻冒得更高了。她成功地勾引男人上床以打擊穿鎖在心念中的守貞教義,也因此大出血到幾乎致死。她的血既是生理性的,也是精神性而富於象徵意義的。天主教的罪罰的觀念始終沒有離她而去。

可是這種出軌與懲罰顯然又太過輕微,仍不足以幫助她脫去桎錮。故事中,艾瑟有位與她一同接受治療且一樣尋死不得朋友瓊恩。儘管兩人心性不同,但艾瑟卻覺得彼此關係密切,彷彿瓊恩是她生命的副本,甚至還懷疑她是自己編造出來的人物,將會在她生命的關鍵時刻出來提醒她有關過去並且得以度過危機。對於這樣的告白,我們有理由相信普拉絲確實是真的願望著能夠度過危機,即便是最後瓊恩終於自殺成功,我仍然覺得那正是普拉絲刻意尋找的替代物──我的意思是,普拉絲正是以鏡像的自己的死亡來緩和面對死亡的焦慮。艾瑟認真地去參加葬禮,並且感覺「我一直在想我自以為埋葬了哪些東西。」望著雪覆的黑洞,她心裡有個聲音叫著「我在,我在,我在。」

而普拉絲畢竟打開了瓦斯。在現實與故事的對照之下,小說裡的這一切安排,更讓我感覺到她死前一段時日與死神的搏鬥,必定也是如電流通過靈魂嘶嘶作響的劇烈顫動。在一首又一首召喚死亡的詩之外,普拉絲試圖以小說創作解救自己,只是她投放在瓶子裡的訊息終究漂不過大海,她也沒能抓到任何救生圈。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