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9日

The best graphic artwork of Aaron Nieh--Vote for Hsu Yen-Ling X Sylvia Plath !

Please Vote for No.10 "Hsu Yen-Ling X Sylvia Plath" as the best graphic artwork design of Aaron Nieh!

Here is the link( sign in and vote)
http://www.books.com.tw/exep/activity/vqef/index.php?act_no=0000000041

聶永真 RE_沒有代表作 博客來票選活動
請投10號 “給普拉斯“一票!


---------------------------------------------
呼朋引伴,票選你心中聶永真的代表作

聶永真在2004年與自轉星球合作《日常V S荒島的一天》,曾寫過一篇散文「五年後會是怎樣的日子」,沒想到事隔五年再回顧,聶永真一點也沒變,仍然對設計充滿熱情,自由地忙著做喜歡的事,唯一的不同是累積了更多精彩的作品。配合《Re:沒有代表作》,聶永真以手寫稿重新記錄,裝在瓶中,成為瓶中信,是給每個在夢想前進的路上努力的幸運讀者,最勵志珍貴的限量小禮。

│活動抽獎辦法:從票選最多前三名抽出幸運讀者贈送,第一名抽出五位、第二名抽出三名、第三名抽出兩位。

│備註:1.得獎名單將於10/20公佈於《Re:沒有代表作》商品頁,贈品瓶中信將委由自轉星球文化協助寄送。2.收到通知獲獎的讀者,也請別忘了回個人會員專區確認您的e-mail、聯絡電話、地址,以便贈品能順利寄出,謝謝!

2009/09/18-2009/10/10

活動期間內,每天您可投1次,每次可選1個選項。
http://www.books.com.tw/exep/activity/vqef/index.php?act_no=0000000041

2009年9月17日

Book Review

等待被打撈的屍體,遠遠比喧囂而正直的苦痛更容易聚眾:《高熱103度》

2009-09-17 破週報
文/李靜怡

書名:高熱103度
作者:周曼農
出版:女書店 2009/05

群眾如鬼身,孤棚下百鬼群遊,陰光普照,說不上嬉戲,說不上舐血。舐血,如此卑陋的評論,要完全無視想像才能如此不休重複,關於「群妖圍觀」。散落的肉身如同置身水中,永恆靜置、消融於此的悲劇奇觀,百鬼甚至無意為殘軀皮末命名,要是百鬼得言,天將雨粟二回。

「這裡有骨一件、肉一件。」撿拾者翻閱著皮末纖維上的斷音躁裂,躁裂尚且檢索有分類,分類女性、分類戰後、分類敵對英國文學、分類精神世界疾病、分類家庭逃逸、道德避免。分類以規避梟雄活活立於紙上,分類狹義以規避力燦紙背,紙顫生花,群徒另辟蹊徑;而革命,據史家言,多是禍國殃民。

所謂的王,所謂的神,僅只是美金七十五元一首的詩人*

百鬼無靈,伏於岸末,隱隱於身後,目睹載沈載浮,被時代吞割的存在。

不如稻浪歌詠隊,也不如閱讀者歌隊的穿越,百鬼被稱作觀者或閱讀者,當前的死去作者恣態喧囂,一種被劇作者視穿的語調,飛也似的高,飛也似的低,因為無人目睹,只能瞻望死後現場,或更逼近的說,死前一日。梟雄無能推進時代,無能逆轉自身困頓;所謂的王,所謂的神,僅只是美金七十五元一首的詩人,所謂疆圍沙場僅是白牆草坪內的保險範圍。而時代終被推進之時,吞咽再多焚燒的煙氣,我們仍不能感受自焚者之暈眩。這無關美國學術界所懼怕的觀看作者自殺意圖與事實,這無關 學術界懼怕與偷窺私密沾黏邊界,這無關布希亞所述對於再現苦痛的虛無,以及這類論述的犬儒。這僅僅是,如同文化評論者黃孫權所言:「各種逝去之事,非遺跡與榮耀可續。」如同觀看精神院患者的紙上畫畫,我們且認且識,並且預設對方祈求認識。

百鬼,尚且撒豆驅鬼

創作本身,正反兩面,仍舊是一樁熬舌的孤獨,而觀者、歌隊、冤親債主,仍然在該到的時間點上床蓋被。等待被打撈的屍體,遠遠比喧囂而正直的苦痛更容易聚眾。劇作者的再詮釋,將囚禁者視為王,賦予兵敗逃亡之舌,一槍一棍,在台上比試完成。此劇作者本裡的王,都有這種本事,前無追兵,但斷了後路,滔滔不絕,帶著周遊世界的下流氣味。

所有的王都是創作者,所有的創作者都是下流的。描述作家的劇本倒顯得,創作者的卑微沒有更卑微,創作者的寂寞沒有更寂寞,創作者的宏大沒有更宏大,創作者的伎倆也沒有更細微光明;舞台上下,人人短命,自述不清而已。百鬼,尚且撒豆驅鬼,英雄,不知自個兒命賤。無病者才與病痛者同膽同囊;倒著敘說的隱喻輝煌,而你絕不能往正義的路上去想;於美好中一鏟鏟詮釋出醜怪,因為我們共同深信悲壯的宏大,得以解脫苦淡。「親愛的你們之所以愛我,不正是我能夠清晰地看著自己受苦,而且看得那麼仔細,那麼貼近,那麼充滿好奇。你們之所以不斷回來拉著我的手,拉著我的裙襬,不正是因為無法離開這音樂。不正是因為這個時代,我們得站在邊緣,視野所及最遠的遠方,才能感受對自我對生命的厭棄和喜愛。」

我們將單獨所述的悲傷共產化,為所有缺乏重要事件的時代命名,將單獨所述的悲傷論述化,形成一種分門別類的社會共識在街上遊行,這是我們暫且無法擺脫後現代主義的無能徵兆。儘管後現代主義已然失去鼻息,而我們還每隔十年,呼喊一次它的死亡。

這僅僅因為,我們斷援斷糧,後無來者,我們已然開槍,卻無法搗毀權力中心的存在,空有半個世紀的知識論述,轉眼被更巨大的跨國企業地景吞嚥。我們緊擁著一整個世代激進反抗後所剩的僵持,在裡頭圍著有革命花草腔的詩歌歡唱,讓淒厲的詩句飄散開來,而大小花朵落在我們的身上 。

燈打在我臉上,好像只有我一個人看見上帝一樣

新而怪異的虛榮,新而怪異的虛榮作者不停質問,質問作為消極與被動的攻擊形制,劇作者以質問為作家在鄉野間填滿了人民,閱讀的人民,毫無索求,啃食碎句的人民,因為用詞劇烈及其聲響而感到喜悅的人民,因為多音多義的斷裂精煉而感到崩然暢快的人民。劇作者展現了作者本身即為一座語言奇觀(verbal spectacle),八歲半開始受到睡前童謠?發印刷第一首詩,在死去的三十一歲這之間,睡前童謠編織進內臟掏取的暴力,領著安眠藥去野餐。你感覺到作者的眈視,劇作者凝煉出這種反對者的眈視,直指觀者的脆弱,細裂的分割,如同作者聲稱她對周遭藝術家朋友興趣缺缺,她更愛外科醫師與養蜂者的完全自制與冷靜沈著。

能用四個單字與一種標點符號寫滿數頁的極簡詩人拉格斯(Robert Lax)曾言:「如果你過著孤獨的生活,而又從事創造性的工作,你總有一些行為,會被天使界定為一種禱告。」如同演出《給普拉斯》的劇場演員徐堰鈴形容此單人戲劇的狀態:「燈打在我臉上,好像只有我一個人看見上帝一樣。」觀者往往認為自己直視作者的孤僻抑鬱,而終身以詩人為職志的作者,大斧劈開自己,雙腳站在體制外的孤獨,雙手血淋淋地界定著存在,劇作者說:「何等沈重的偽裝成創作慾望的孤獨的慾望阿!」一刀兩面,卑微強者,兵敗將逃,你還不得滿地去抓。一支筆、一張桌子、無所謂的空屋與一點表演天份,坐在桌前普拉斯宣稱自己是名詩人,直到把頭塞進烤箱的那一刻,一切像個不得止息直至溺斃感浮現,仍然揪著觀者不放的惡劣笑話。烤箱裡的雙眼望向何處?最後一刻詩人腦裡必然繼續翻攪著詩句,顫慄著天賦的雙手選擇背向身後癱軟,指向一個更無盡的、藝術家的失落感與存在。

如同,沙拉.肯恩劇作集的最後一頁:「我從未相遇的是我自己,那臉貼在我意念的暗面。」那即是,烤箱裡的雙眼。

*註:1958年普拉斯熱情去信藝術雜誌編輯,表達自己對當代繪畫的喜愛,特別是高更、盧梭與保羅 .克利,並且提供50元到75元一首的詩作價格,搭配繪畫刊出。
2009年8月15日

Trailer with French subtitle

2009年8月14日

Critique on Les Trois Coups


http://www.lestroiscoups.com/article-34716723.html

Sur le fil du rasoir

Il y a des spectacles qui ne ressemblent à aucun autre, et, comme par hasard, c’est de ceux-là dont on se souvient. Dans la petite salle carrée de La Condition des soies, comme retirée du monde, l’actrice taiwanaise Hsu Yen-ling évoque dans une performance exceptionnelle les dernières heures de la vie de la poétesse américaine Sylvia Plath, morte à l’âge de trente ans.

Hsu Yen-ling est une jeune femme de vingt-six ans à la carrière déjà impressionnante. Au début de la pièce, on la découvre immergée dans une baignoire qui est une sorte de refuge régressif pour son personnage. Après un moment de crise très violent, une fois la comédienne séchée, changée et équipée d’un micro portatif, commence un voyage méditatif peuplé de visions inquiétantes. Hsu Yen-ling, en robe blanche, occupe l’espace du plateau. Des poèmes épars gisent autour d’elle. Elle manipule un rasoir, qui représente le fil d’une vie sur le point de se rompre. Un partenaire masculin, qui restera silencieux – est-il père ou mari ? amant ou ami ? –, partage cet espace, présence tantôt protectrice, tantôt menaçante.

Le texte original s’inspire du poème 41° de fièvrede Sylvia Plath. Il exprime dans une langue à la fois poétique et violente le trouble intérieur de la poétesse, sa solitude, son impossibilité de vivre. Proféré (en chinois) par la comédienne, dit en voix off (en français), projeté sur l’écran, il envahit l’espace de la scène. Cette ultime nuit de désespoir profond est aussi vécue comme un moment de plénitude poétique, durant lequel la langue est portée à incandescence. Cette femme à l’identité trouble qui ne parvient pas à exister se lance dans une quête éperdue d’elle-même, affronte ses fantômes et fait entendre un chant du cygne émouvant.

La scénographie, de haut niveau, met en œuvre des moyens impressionnants : un mur entier transformé en écran vidéo géant, sur lequel défileront images et surtitres. Parfois, l’actrice est à l’image elle-même, comme pour mieux faire partager le désarroi et les conflits intérieurs du personnage. Ajoutons une bande sonore de grande qualité, et l’on obtient un spectacle dont les éléments constitutifs se complètent harmonieusement et où la technologie, sans jamais être gratuite, est mise au service de la poésie.

Bien sûr, le choc culturel ne disparaît pas tout à fait, et le propos n’est pas toujours limpide. C’est que le projet relève plus de la performance que du théâtre à intrigue. Dans une forme esthétique originale, langue, corps, images et sons s’offrent un ballet pour exprimer les liens troubles qui se nouent entre pulsion créatrice et désir d’autodestruction. Hsu Yen-ling fascine par sa présence d’une intensité rare, et s’impose par son culot et la maîtrise totale de son jeu. Un spectacle très dense, visuellement le plus beau que j’ai vu depuis longtemps. Précisons, pour finir, que pas moins de cinq spectacles taiwanais figurent au programme du Off cette année, tous à La Condition des soies.



剃刀邊緣

有些演出與其他的就是不一樣,而,偶然地,總是這些演出深印我們腦海之中。在La Condition des soies的四方劇場裡,如同與世隔絕一般,台灣女演員徐堰鈴在一場精彩的表演中回溯美國女詩人Sylvia Plath三十歲身亡前幾個小時的人生。

徐堰鈴雖然只有二十六歲,但表演經歷卻相當豐富。在演出開始時,我們看見她浸在一個浴缸之中,同時這也是一種角色壓抑情緒的庇護所。在一陣暴烈的恐慌後,女演員擦乾自己的身體、著衣、戴上了耳機式麥克風,帶我們展開一段充滿令人恐懼意象的思想旅程。徐堰玲身著白色洋裝,活耀於舞臺每一個角落。四散的詩句印在她的周圍。她玩弄著一把刮鬍刀---象徵著生命快要崩裂的絲弦。一位保持沉默的男性夥伴---他是她的父親還是丈 ? 情人或是朋友 ?---與她共同分享這個空間,他的存在一會兒像是保護,一會兒又像是威脅。

演出文本發展自Sylvia Plath的第高熱103度同時用詩意且暴力的語言表現出女詩人內心的紛亂、她的孤寂、她無法活下去的狀態。詩詞由女演員(用中文)現場朗誦、(以法文)錄音播放、投影至銀幕上,文字蔓衍了整個舞臺空間。在這充滿極致沮喪的最後一夜竟然像是詩中充滿寧靜的片段,而語言又讓它燃起火光。這位對身分認同有疑慮到無法繼續存活的女人,投身一場對自己發狂的探索中,與自己的鬼魂對峙,聽見了她最後一部動人的作品。

令人印象深刻的舞臺運用 : 一整座牆面變成巨大的投影幕,在銀幕上串起了連綿的意象和字幕。有時候女演員就在自己的影像前面,就像一同共享角色的紛亂和內心的衝突。還有高品質的音響效果,我們享受了一場所有劇場元素和諧地相互配合的演出,在其中劇場的技術---絕對不是無緣無故---完全服務於詩文。

當然,文化的衝突也不能完全排除在外,這樣的創作概念也並不總是清晰。然而這計畫凸顯了表演藝術(Performance)更勝於有劇情的演出。在純粹的美學形式之下,語言、肢體、影像和聲音構成了一齣芭蕾,為了傳達維繫在創作衝動和自我毀滅慾望之間的模糊地帶。徐堰鈴以少見充滿力度的存在感讓我們驚艷,以她的膽量讓我們折服,她亦能完全掌握自己的表演。一場紮紮實實的表演,視覺上是我長年來看過最美的。結束前,讓我提醒您今年在Off戲劇節中有五個台灣團隊的演出,全部都在La Condition des soies

2009年8月6日

Critique



法國 解放報--
值得一看! 來自台灣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女演員徐堰鈴精彩詮釋女詩人普拉斯的最後時刻。
Liberation--
A découvrir l'actrice taïwanaise Hsu Yen-Ling de Shakespeare's Wild Sisters Group qui joue Remix, les derniers moments de Sylvia Plath, à la Condition des soies.


亞維儂in藝術節前主席 伯納德--
如此充滿熱情與活力,這個來自台灣的表演是今年亞維儂戲劇節無可取代的。
Bernard Faivre d'Arcier(ancien directeur du festival d'avignon)--
un spectacle taiwanais, si plein de passion et d'énergie. Cette pièce de Taiwan à Avignon est vraiment indéspensable

馬賽劇場雜誌 劇評家 黛安 梵德莫莉娜--
徐堰鈴在戲中,她把自己置身於沒有毫不保留的狀態中,完全投入劇烈的現實,她的演技從身體潛在的能力中完全爆發出來,就像是一把火,她不斷地燃燒自己直到忘我。
Revue marseillaise du theatre Diane Vandermolina--
Le spectacle a été conçu spécialement pour faire émerger le talent indéniable de Yenling, actrice et metteur en scène taïwannaise, reconnue en son pays et auréolée de nombreux prix dument mérités. Yenling -qui dans cette pièce se met réellement à nu et en danger- est saisissante de vérité tant son jeu est animé d’un force intérieure, d’un feu consumant son être, jusqu’à l’oubli de soi…


法國第二電視台 記者 隆傑哈斯--
詩意猶如火焰噴發(火與詩的爆炸),令人驚艷地詮釋出Sylvia Plath死前悲劇性的片段。
France 2 Jean-Claude RONGERAS--
Ne pouvant qu'émettre les éléments surgissant de la fournaise qu'est devenu son corps en rupture avec sa conscience hallucinée, Hsu Yen-Ling est ébourrifante, tigresse meurtrie, tournant une dernière fois tous les éléments de sa vie en une boule incandescente.

Vaucluse報--
Baboo的導演手法嚴謹地凸顯出悲劇題材恐慌焦慮的情境。
如同王家衛的電影,愈來愈微弱的燈光預告朝死亡逼近,觀眾感同身受台上演員的痛苦和糾葛的情緒。
Vaucluse News
La mise en scène sobre de Baboo ajoute à l'angoisse du drame qui se joue. Tout est monté à Wong Kar-wai, dans cette lumière de plus en plus blafarde qu'on avance vers la mort, on perçoit les ambiances troubles et les tourments vécus.
2009年7月7日

Avignon off--dress rehearsal









2009年7月1日

Avignon off--Day 1









photo by Aaron Nieh
2009年6月18日

"Remix—Hsu Yen-Ling×Sylvia Plath" Avignon off

Shakespeare’s Wild Sisters Group
Monodrame de Hsu Yen-Ling
Remix—Hsu Yen-Ling×Sylvia Plath




Hors l’amour, il reste très peu de choses
http://sylviaplath2008.blogspot.com/

La souffrance amoureuse et la solitude affective, la mort dont on se joue et se gausse
Le désintéressement réside dans la confession offerte de la dépression, le théâtre raconte l’émergence de l’art

"Mourir
Est un art, comme toute chose.
J’y excelle particulièrement."
--Sylvia Plath,〈Lady Lazarus〉



Avignon off ‘09
Du 08 au 30 juillet 2009 à 22h05

Au Théâtre de la Condition des Soies
13 Rue de la Croix 84000 AVIGNON

Tarifs:Plein tarif : 13€/Tarif carte off : 9€

TOUT PUBLIC

présentation en chinois et français avec sous-titre français



Cette pièce-poésie de Man-Nung, ces phrases sans cesse jetéesdans la nuit, ces phrases qui sans cesse me hissent et me font chuter,telle une spirale de pensée poétique, le grand débat sur l’amour et lasolitude, la froideur et la chaleur, l’intime et l’extérieur, la vie et la mort,stimule les passions, crée la confusion des sentiments. – Yang, Ze (poète)

Cette pièce ne propose pas d’ 'expliquer ' tout cela par le langage,mais elle en manipule les images et l’énergie ; l’originalité de lapièce se construit à travers le rythme, les silences, le flotininterrompu du texte, l’imaginaire musical de la langue. En d’autrestermes, dans le texte de Man-Nung, la langue n’existe pas dans l’espacedu théâtre mais c’est dans le langage que l’on tente de faire surgir l’espacedu théâtre. – Lin, Yü-Pang (Professeur assistant, Faculté de Théâtre, Université des Arts de Taipei)

Contrairement aux expériences scéniques narratives antérieures, le metteur en scène construit le système symbolique d’un poème à partir de la langue, du corps et de l’espace. Outre sa forme esthétique qui conduit le spectateur à retenir son souffle, l’œuvre expérimente également de nouvelles possibilités créatives dans les relations entre l’auteur, le metteur en scène et les interprètes.— La 7e édition annuelle du Taishin Arts Awards


Le metteur en scène BABOO montre la capacité d'entrecroiser les gradations narratives.
—Wang, Mo-lin(critique supérieur)

Au sujet de la pièce

Sylvia Plath (1932-1963), poétesse américaine du courant confessionnaliste. Elle est célèbre pour son originalité poétique et son mariage tragique. Toute sa vie a été tourmentée par sa dépression, par ses sentiments contradictoires d’amour et de haine à l’égard d’un père décédé précocement, et par sa relation faite de compétition et de trahison avec son époux, le célèbre poète Ted Hugues : tout cela l’a plongée dans des tourments qui l’ont conduite au suicide, par empoisonnement au gaz, à Londres où elle décède le 11 février 1963, à l’âge de 30 ans.


Le rôle principal est interprété par Hsu Yen-Ling, une actrice réputée, qui tient le rôle de Plath la poétesse, et qui incarne aussi Plath telle qu’elle se reflète dans son œuvre, ainsi que Plath dans tous les aspects de sa physionomie intérieure, dans tous les personnages de sa vie, ou bien n’est-ce qu’un personnage lointain qui porte le même nom…Toute la pièce s’inspire du poème « 41 de Fièvre » (« Fever 103° ») , et se situe au cours de la longue nuit qui précède la mort de Plath ; elle tente de sortir de l’ombre de son époux Ted, mais elle a contracté un rhume dont elle ne parvient pas à guérir, sa température continue de grimper, la dépression est là lancinante, le désir d’autodestruction enfle, plus elle souffre, plus elle se sent emplie de choses à extérioriser et plus la mort approche, plus la langue qui s’exprime par sa bouche et par ses doigts est violente et pure ; la poésie qu’elle entend de sa bouche fuse dans l’air comme des étincelles incandescentes, ce moment de plénitude qu’elle a attendu depuis toujours, ce moment où son talent se révèle entièrement et sans interruption, est aussi celui de son épuisement, du plus grand désespoir…Les fantômes du passé surgissent, semblant en chair et en os et tels des avatars de sa vie avec lesquels elle dialogue, dans ce qui est aussi une interrogation sur elle-même, une quête d’elle-même…

L’équipe

Scénariste : Chou, Man-Nung
Interprète : Hsu, Yen-Ling
Metteur en scène : BABOO

Régisseur général : Wu Wei-Wei
Régisseur de plateau : Liang, Ruo-Shan
Eclairagiste : Huang, Nuo-Hsing
Costumier : Hsieh, Chieh-Jen
Ingénieur du son: Chen, Chieh-Chi
Chorégraphe : Cheng, Tsung-Lung
Répétition mouvement :Liu,Yi-Chiung
Artiste vidéo : Chou, Tung-Yen、Sun, Ray-Hung
Concept Son :Wang, Chung-Quen
Graphiste: Aaron Nieh
Photographe : Loki Tsai


Organisateur principal: Conseil des Affaires Culturelles, Taïwan
Centre Culturel de Taïwan à Paris
Avec le soutien de: Taishin Bank Foundation for Arts and Culture
2009年6月9日

籌措赴法演出費用 莎妹加演《給普拉斯》




《給普拉斯》法國亞維儂OFF版將在皇冠小劇場演出。(莎妹劇團/提供)

自由時報
記者趙靜瑜/台北報導

由於文建會只補助機票,其他一切自理,「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雖然受邀參加法國亞維儂OFF藝術節,但由於處於虧損狀態,因而決定在行前重新上演《給普拉斯》來募款。

向來擅以文學入戲的導演Baboo,去年4月與編劇周曼農合作,以詩人普拉斯的詩作與生平做為靈感,替劇場小天后徐堰鈴量身訂做獨角戲《給普拉斯》。演出後獲高度評價,並入選第七屆台新藝術獎年度九大表演藝術。今年《給普拉斯》應文建會和巴文中心邀請赴法國亞維儂OFF藝術節演出,將擷取劇本《高熱103度》片段重新發展為六十分鐘的版本,回歸最純粹極簡的舞台元素。徐堰鈴將挑戰聲音、身體與影像的對位、反差與交響,展示出普拉斯的自我與世界決裂的不可得。

為籌措費用,《給普拉斯》法國亞維儂OFF版將在6月26日至28日在皇冠小劇場演出五場,莎妹劇團也推出一千元贊助券,希望支持藝文的朋友認購。

購票請上網兩廳院售票系統:www.artsticket.com.tw。
2009年6月6日

徐堰鈴談單人表演



文 杜思慧(本文轉刊自單人表演一書)

近年在劇場界炙手可熱的演員 – 徐堰鈴,一直是許多導演心中理想的一人戲主角。除了與筆者於2003年合作的《島語錄~一人輕歌劇》(以下簡稱《島語錄》)之外,也甫於2008年的四月完成了《給普拉斯》的個人演出,兩齣戲裡雖然都有另一名角色穿插其中和主體(那唯一的演員)有意象上相關或實體上的相關連,但都無損於這名主要角色的份量,以下的訪談內容大致上是從兩齣戲的比較開始,延伸至演員個人對單人表演的想像說明。

我不會特別去定義單人表演或獨腳戲,這兩者聽起來都很孤單,應該還有更好的名詞可以來解釋這種類型的演出。《島語錄》是比較塊狀的、有故事性的,走情境的路線,而《給普拉斯》的文字比較意識流,編劇以觀察者的身份檢查作者的一生,以詩、韻文的文字體為主,是一種心聲,比較不是一種情境。兩齣戲最大的差別應該是現場性,《島語錄》離觀眾的感覺比較近,關於沙子的使用,道具的使用也都比較多,而《給普拉斯》的現場即時感就比較弱,它走深沈的路線,比較不在現場,和觀眾感覺遠,比較意識流。《島語錄》的演出頻率比較不像《給普拉斯》那麼極端,所以也比較開放,對觀眾開放,所以單人表演的形式還是和文本很有關係的。

我覺得單人表演沒有第四面牆的問題,它是比較物質性的,比方說當觀眾席燈亮時我是看得到觀眾的,而觀眾席燈暗時,燈打在我臉上好像只有我一個人看見上帝一樣。「第四面牆」的提出有時代文化上相對的需求,基本上我覺得這往往已經是表演者內化的機制,似是而非的答案了,所以,我其實無法回答也不想去定義。單人表演裡通常都是用虛擬的對象,要想像一個講話的投射對象,或是用某種形式隱藏那個對象;單人表演通常也比較是Show Off的,基本上不會有一個人在沒有人的情況下自己講話和唱歌而且還做的那麼準確,對我來說這件事本來就很不自然了,所以在SOLO的演出裡就也不用在意第四面牆這件事情了,它應該就是善用種種的形式、大量的能量或花招,或透過某種特殊的方式來做演出。有件事情也許值得分享的是,在演出《給普拉斯》接近結尾的那個段落時,我在台上感覺離觀眾太近了,好像沒有辦法做什麼,所以我好像閉眼說了那一大段話,我感覺我好像從來沒有那麼大量的在舞台上閉著眼睛講話。在那時,那個用眼睛閉闔來控制空間的感這個動作,就讓第四面牆變得明顯而實際起來,並且很需要。那個經驗影響了我現在其他演出的排練,那就是,如果現在在場上沒有要動太大的動作時,我就會把眼睛閉上想像自己的空間多些。後來這齣戲演完緊接著在排練另一齣舞蹈 時,我和編舞者就會在排練時將燈光調暗,讓它真的和真實演出時的光線是很接近的,我就想到所謂「準備」這件事情,真的應該要為真實演出場上會發生的狀況做「準備」。

關於兩齣戲裡所使用的主要舞台布置,《島語錄》裡主要舞台就是沙,而《給普拉斯》的後段演出中也出現水缸,不過兩者物質在這兩齣戲裡的使用比較像是,《給普拉斯》是我一直泡在水裡的想像,但《島語錄》的沙子是和我身體有互動的,它弄得我身體髒兮兮的、會跑到嘴巴、鼻子裡,它很直接可被觸摸並且立刻有所感。不過在排練《島語錄》時最大的挫折是後來進劇場感冒生病,所以埋在沙子裡也來不及有太多感受只感受到冰冰的沙子和生病的身體。

單人表演裡最主要的就是那一名演員,所以他的樣子決定了戲的樣子,反之亦然,有時候排練最大的挫折是和導演的溝通,導演和演員是共生的,有時候已經說服好自己了還是說服別人,尤其這兩個作品都是邊做邊長大的,所以有很多要和他者的溝通。《給普拉斯》裡比較挫折的是,雖然我有導演、有編劇、有舞蹈設計,可是要溝通的對象也同時變多了,不過在這齣戲裡我感受到語言的挑戰,《給普拉斯》的文本像是音樂樂譜,將動作確定很重要,如果太隨性它會影響到下一段文字或段落,那會很令人沮喪。不過那次的聲音是一次很好的嘗試,雖然我好像可以做的更好。雖然和導演似朋友又敵人的狀態有時令人挫折,但我不會考慮自己自編自導自演,如果想要做戲時我就會很認真的編導,讓別人來演。

當你一個人做單人表演時就多找些朋友來看(排練),找全世界來看都沒關係。想清楚你可以如何有效地刺激到觀眾。它是一種有強烈表達意圖的表演型態,你想想,要一個人在那邊不斷說話,當然一定要有某種能量以及某種,對觀眾有效的「刺激」,否則表達的東西根本就沒有引起共鳴,也沒有替代觀眾重新建構一些事物,那就是觀眾對獨腳戲的刻板印象,也是為什麼他們總是有那種害怕看到自溺的獨腳戲的恐懼了。測量表演者和觀看者之間的文化距離本來就很難,又要人家懂又要說得特別好,這更是獨腳戲或單人表演的挑戰,因為ㄧ人撐全場的情況更顯得霸道而主觀,更沒有傳統戲劇敘事的情節可以分散掉對這個演員放大鏡般的種種注意。

它應該是有技巧的,一個人可以代表所有其他人的一種炫技展演,怎麼演都成立,永遠有新的花招,新的話題、新的場地可以展現。另一種思維是,本來應該是要由很多人才能完成的戲卻由一個人完成了,那樣的對比性,所以它會很特別。也不要因為是一個人的演出,所以只能被分配到七十人的小場地,而是應該看它的演出內容,他需要多大坪數就給他多大居住空間,用這種思考模式來想會比較好。
2009年5月24日

徐堰鈴獨角戲 《給普拉斯》6/26-28法國行前演出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Shakespeare’s Wild Sisters Group
徐堰鈴 獨角戲 《給普拉斯》法國亞維儂OFF版
Hsu Yen-Ling ×Sylvia Plath





除了愛,其餘所剩不多
http://sylviaplath2008.blogspot.com/

愛情的苦難與孤獨,死亡的嬉戲與嘲諷
無私於奉獻的憂鬱自白,劇場敘述技藝的全面展現

Dying
死去
Is an art, like everything else.
是一種藝術,和其他事情一樣,
I do it exceptionally well.
我尤其善於此道。
--Sylvia Plath,〈Lady Lazarus〉
--普拉斯〈拉薩路夫人〉


曼農的劇詩,那些不停被丟到夜氣中的字句,那些不停自我上升復墜落的字句,一種詩思的螺旋,愛與孤獨、冷與熱、內與外、生與死的大辯論,在催化激情,在蠱惑人心。-- 楊澤(詩人)

這個劇本並非用語言「說明」這一切,而是操作語言的意象、能量,以節奏、以空白、以長篇的連綿不斷、語言的音樂想像構成劇場想像。換句話說,換句話說,在曼農的劇本當中,並非語言存在劇場空間當中,而是企圖在語言當中創造出一個劇場空間來。--林于竝(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助理教授)

導演以語言、身體與空間建構岀一個詩的象徵體系。這個作品除了創造出令人屏息凝視的美學形式之外,同時也實驗了劇作家、導演以及演員之間創作關係新的可能。--第七屆台新藝術獎年度九大表演藝術入圍理由

導演BABOO展現了將文本敘述的層次翻轉為錯綜重奏的能力。--王墨林(資深劇評家)



關於希薇亞‧普拉斯

Sylvia Plath〈1932-1963〉,美國自白派詩人。以其獨特的詩學和悲劇性的婚姻聞名於世。她的一生受憂鬱症的糾纏、對早逝的父親又愛又恨的矛盾情感、和同為名詩人的丈夫泰德‧休斯之間充滿競爭和背叛的關係,使她一直陷自己於精神的折磨之中,於1963年2月11日於倫敦開煤氣自殺身亡,時年30歲。

許多讀者知道普拉斯,是因為她寫出了《瓶中美人》,這部憂鬱症患者的聖典;然而更不可否認,更多人是透過死亡的藝術「技藝」、「炫技」,才認識這位才女以及她的詩。 普拉斯的詩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技巧,她的世界陰鬱苦痛、沒有救贖,偶爾展現的一絲喜悅,或是嘲諷和幽默,也帶著血色的尖銳。她的語言意象鮮明、音韻鏗鏘,充滿力道。在遣詞用字和隱喻上有著狂野的想像,展現出絕大的自由。她試著旁觀自身的痛苦,以文字為解剖刀,另一方面,又不斷陷溺於無可自拔的內心深淵,如此在明晰與沉溺之間往反、造就她獨特的視角與內在秩序。


關於演出

主角為「演員」徐堰鈴,一名女子,她扮演詩人普拉斯,又是作品反映的普拉斯的自我,是普拉斯內心的諸面相,生平中的諸人物,又或者只是一個遙遠的同名之人……。全劇以〈高熱103度〉作品為意象,設定於普拉斯死前的長夜,試圖從丈夫泰德的陰影中走出,卻又罹患了久治不癒的感冒,持續地發著高熱,憂鬱症隱隱浮動,自毀的慾望高漲,愈痛苦,愈覺得飽滿,愈瀕臨死亡,從口腔和指尖流洩出的語言愈激越清明,她聽見自己的詩句,將空氣擦撞出白熱的火花,一直以來她期待自己熟成的時刻,才華完全展現而且源源不絕的時刻,也是自己幾乎耗盡、最絕望的時刻……過去的幽靈出現,栩栩如生又彷彿是自我的分身,她跟生命中的這些人對話,也是向自己詢問、向自己索求…。

本劇首演於2008年4月,獲選第七屆台新藝術獎年度九大表演藝術;此次應文建會和巴文中心邀請赴法國亞維儂OFF演出,將擷取劇本《高熱103度》片段重新發展為60分鐘的版本。回歸最純粹極簡的舞台元素,演員徐堰鈴將挑戰聲音、身體與影像的對位、反差與交響,展示出普拉斯的自我與世界決裂的不可得,因而肉體與精神不斷分裂,渴望著死亡之後生命的洗滌和重生,一種如拉薩路夫人般死而復生的汰舊換新,一種靈魂塵埃抖落之後的輕盈。




演出人員
編劇:周曼農
演出:徐堰鈴
導演:BABOO
串場演出:施名帥


舞台監督:吳維緯
舞台設計:梁若珊
燈光設計:黃諾行
服裝設計:謝介人
音樂設計:陳建騏
動作指導:鄭宗龍
動作排練:劉怡君
聲響影像設計:王仲堃、周東彥
美術設計:聶永真
攝影:Loki Tsai



演出場次
演出時間:2009年6月26~28日(五-日)7:30pm
6月27~28日(日)下午2:30 pm
演出地點:皇冠小劇場
〈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B1)
票價:450元
贊助券:1000元(法國演出募款限定發售)

購票資訊
1.網路購票:兩廳院售票系統http://www.artsticket.com.tw(5/26啟售)
2.售票點購票:請洽全省誠品書店/萊爾富等兩廳院端點購票
3.購票優惠:6月10日前預購8折/學生憑證購票9折/團購20張以上8折
4.購買1000元贊助券,可憑票於演出現場兌換陳建騏《給普拉斯》劇場原聲帶聶永真設計《給普拉斯》法國版節目單(中法文)&莎妹劇團歷年作品寫真一份!
5.演出長度約為60分鐘,遲到觀眾無法入場。
6.洽詢專線: (02) 3393-9888 、(02)2301-0950
7.訂票信箱: swsg95@gmail.com

2009年5月3日

《給普拉斯》台新入圍特輯(下)

《給普拉斯》台新入圍特輯(上)

2009年4月27日

《給普拉斯》台新入圍特展@MOCA

台新藝術獎入圍特展@MOCA

《高熱103°》終於等到出版!



+本文轉刊自女書沙龍部落格 劇本集預計本週三之後上架
http://blog.roodo.com/fembooks

女書店十五週年慶, 向妳/你推薦一位才華洋溢的作者─周曼農, 和她不按牌理出牌的新書《高熱103°》。

收錄有〈高熱103°〉、〈蟻蝕‧馬克白夫人狂想〉與〈百年孤寂〉三本劇本的《高熱103°》,同時獲得國藝會與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補助。〈高熱103°〉演出時名為〈給普拉斯〉,在2008年由徐堰鈴一人獨角戲演出時,獲得劇迷驚豔與口碑!凝結的氛圍、特殊的場景,與令人腦中縈繞不去的話語,來自編劇周曼農之手。她的新書《高熱103°》,令人屏息的藝術堅持,為妳/你揭開難以言喻的奇想世界!

曼農的劇詩,那些不停被丟到夜氣中的字句,那些不停自我上升復墜落的字句,一種詩思的螺旋,愛與孤獨、冷與熱、內與外、生與死的大辯論,在催化激情,在蠱惑人心。-- 楊澤(詩人)

她並非用語言「說明」這一切,而是操作語言的意象、能量,以節奏、以空白、以長篇的連綿不斷、語言的音樂想像構成她的劇場想像。換句話說,在曼農的劇本當中,並非語言存在劇場空間當中,而是企圖在語言當中創造出一個劇場空間來。--林于竝(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助理教授)

周曼農
台大歷史系畢,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碩士班劇本創作組畢,現就讀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博士班一年級。從事劇場表演、劇本及文字創作。現職為自由文字工作者、舞台劇編劇、影視企劃編劇。詩作曾刊登於《現在詩》以及《台灣日報‧副刊》。曾獲第十屆台北文學獎成人組新詩佳作。



《高熱103°》有周曼農三篇不同時間創作的劇本《蟻蝕‧馬克白夫人狂想》、《百年孤寂》、《高熱103度》(給普拉斯)集結而成。
2009年4月23日









展期: 2009/04/25~05/24
地點: 台北當代藝術館

  「台新藝術獎」標榜「藉由廣泛而長期的觀察紀錄,即時回應藝文生態的發展趨勢」,邀請全台各地近50位的媒體及專業藝術工作者,在長達一整年所舉辦的展覽及演出中,透過不間斷地實地觀賞、評議分析與討論後,提名及評選出當年度最不容錯過的視覺藝術和表演藝術,以獎勵這些極具創造性與突破性的作品。

  第七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名單中有多位於藝術界頗具知名度且歷練豐厚的藝術家(團隊),如朱宗慶打擊樂團、王俊傑、吳天章等;同時也有新露頭角的七年級年輕世代,如:周書毅的作品『看得見的城市、人 充滿空氣』、動見体劇團林人中所策展的『漢字寓言:未來系青年觀點報告』等。在視覺藝術類入圍名單中,除了「樹谷園區公共空間藝術設置」及「懾‧相」外,其餘三項均為數位錄像性質,由此還是可感受到數位藝術的風發氣勢。四月下旬,由國際藝術專家組成的決審團,將從這十四個入圍作品中評選出首獎。延續往例,集結這十四個作品內容精華的第七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展」,將自4月25日起至5月24日止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得主,則將在5月2日的頒獎典禮現場揭曉。


今年視覺藝術類的五項入圍分別是:
王俊傑『大衛計畫第三部:大衛天堂—王俊傑個展』、
周育正『很膚淺--周育正個展』、
潘大謙『閃燃--潘大謙個展』、
台灣田野工場(策展執行)『樹谷園區公共空間藝術設置』、
吳天章『懾‧相』。

表演藝術類的九項入圍分別是:
吳俊憲『Double C舞團--反射』、
台北首督芭蕾舞團『囲』、
周書毅『看得見的城市, 人 充滿空氣』、
臺灣國家國樂團『凍水牡丹 ─廖瓊枝與臺灣國家國樂團』、
同黨劇團『飛天行動─ 島國預言瘋狂喜劇』、
動見体劇團『漢字寓言:未來系青年觀點報告』、
朱宗慶打擊樂團『擊樂進行式』、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給普拉斯』、『請聽我說--豪華加長版』。

這十四項傑出的視覺展覽及表演製作,將角逐「第七屆台新藝術獎」年度視覺及表演藝術大獎的百萬獎金。
2009年4月22日

給普拉斯 台新入圍展場 施工中




2009年2月19日

《給普拉斯》入圍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藝術!


第7屆台新藝術獎入圍揭曉!!


「台新藝術獎還會繼續舉辦嗎?」金融海嘯的巨浪開始席捲全球之時,藝文界也在同一時間有了這樣的疑問;由台新金控支持的台灣當代藝術大獎「台新藝術獎」,在日前已遴選出年度十五項入圍作品,這次名單揭曉的同時,正也傳達這個獎項仍然繼續向前進行的決心。

今年視覺藝術類的五項入圍分別是:
王俊傑『大衛計畫第三部:大衛天堂—王俊傑個展』、
周育正『很膚淺--周育正個展』、
潘大謙『閃燃--潘大謙個展』、
台灣田野工廠(策展執行)『樹谷園區公共空間藝術設置』、
吳天章『懾‧相』。
表演藝術類的十項入圍分別是:
吳俊憲『Double C舞團--反射』、
台北首督芭蕾舞團『囲Tong』、
周書毅『看得見的城市、人 充滿空氣』、
臺灣國家國樂團『凍水牡丹 ─廖瓊枝與臺灣國家國樂團』、
同黨劇團『飛天行動─ 島國預言瘋狂喜劇』、
動見体劇團『漢字寓言:未來系青年觀點報告』、
朱宗慶打擊樂團『擊樂進行式』、
表演工作坊『寶島一村』,
其中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更有兩個作品同時入圍,分別是『給普拉斯』、『請聽我說--豪華加長版』。這十五項傑出的視覺展覽及表演製作,將角逐「台新藝術獎」年度視覺及表演藝術大獎的百萬獎金。

「台新藝術獎」標榜「藉由廣泛而長期的觀察紀錄,即時回應藝文生態的發展趨勢」;如過去幾屆,邀請了全台各地近50位的媒體及專業藝術工作者,在長達一整年所舉辦的展覽及演出中,透過不間斷地實地觀賞、評議分析與討論後,方參與提名及評選的工作;在過程中不僅見證了台灣藝術創作質量的蓬勃,更是多元形式的涵蓋。本屆入圍名單中有多位在藝術界已佔相當知名度、且歷練豐厚的藝術家(團隊),例如:表演工作坊、朱宗慶打擊樂團,及視覺藝術類的王俊傑、吳天章等;同時也有新露頭角的七年級年輕世代,不單是因為他們聚顯了藝術創作的一些新趨勢,也因為這些趨勢同時隱有思想擴充的實質意義,與深入探討的無限空間,例如:周書毅的作品『看得見的城市、人 充滿空氣』、動見体劇團林人中所策展的『漢字寓言:未來系青年觀點報告』等。在視覺藝術類入圍名單中,除了「樹谷園區公共空間藝術設置」及「懾‧相」外,其餘三項均為數位錄像性質,由此還是可感受到數位藝術的風發氣勢。

4月下旬,由國際藝術專家組成的決審團,將從這十五個入圍作品中,評選出大獎;今年亦將安排每位藝術家(團隊)能有與決審互相交流的機會,這樣的安排是希望讓入圍藝術家能在激烈的參選過程中,有機會親自向決審委員闡述個人作品的創作意念。而延續往例,台新基金會也策劃了第七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展」,將十五項入圍佳作的內容精華集結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展期自4月25日起至5月24日止,屆時歡迎所有的民眾踴躍前往觀賞,與台新藝術獎一同分享台灣藝術家(團隊)的光芒與熱力。

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得主將在5月2日的頒獎典禮現場揭曉。